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仇娴财会名师工作室 >> 亚博app88 >> 内容

职校教师要平衡好“参赛”与“教学”的关系

职校教师要平衡好“参赛”与“教学”的关系
江苏省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仇娴

  摘要: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中重要的赛事活动,其积极作用是显著的。但是,还存在很多短板亟待解决,其中较为突出的短板是技能大赛功利色彩较为浓厚,以拿到奖牌为最高追求,大赛与教学不能充分融合,获奖与提高教学质量没有太多关联。如何补短板?不仅关乎技能大赛的价值,也关乎职业教育的系统发展。所以,如何平衡好“参赛”与“教学”的关系,不仅是每个参赛教师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教育管理部门、技能大赛举办方、学校等各相关主体都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技能大赛;职业教育;参赛教师;课堂教学

  职业教育中的技能大赛,作为教师之间、校际之间、区域之间技能水平的交流与展示,一直以来深受各地方政府及职业院校重视。在技能大赛中获奖,特别是能在省赛及国赛中获一等奖,是广大参赛教师及学校重要的奋斗目标。苦行憎般努力换来的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仅能垫高获奖教师成长的台阶,对学校及参赛师生而言,其荣誉价值、品牌价值、辐射价值、后续发展价值也都是巨大的。
  一、技能大赛对教师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技能大赛的训练过程,非常契合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内涵,参加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意义重大。所以,对很多职业院校而言,参加技能大赛并在技能大赛中获奖,不仅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学校品牌及教师品牌的重要抓手。一旦某位师生在技能大赛中获奖,特别是获得金牌,对教师个体发展的重要性是巨大的。
  (一)备赛过程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作用巨大
  技能大赛的备赛过程是非常艰苦的,以模具制作为例,长时间反复加工制作一件产品,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没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没有对自己选择的技术与行业的敬畏与追求,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而这一备赛过程,练就的就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工匠精神。因而,每一个参赛教师,在备赛及参赛过程中,对产品及技术极致的追求,培养的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提升,不仅对教师的自我成长意义重大,这种精神也必然会在教育教学中反哺给学生,对提高学校层面的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参赛过程能接触到更前沿的技术
  以国赛为例,某一项目的国赛,对这一项目所涉及的产品与技术的要求一定代表国家在这一行业上的最高水平。所以,在参赛的过程中,每一个选手不仅能够与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优秀选手在同台竞技中取长补短,也能在这一较高的平台上接触到更前沿的产品与技术,展望到行业更高端的技能,而且参赛级别越高,学到的东西越多,眼界越开阔。对教师个体而言,每参加一次技能大赛,无论是否获奖,都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都能让自己在专业发展上跃升一个台阶,都能为自己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技能大赛中获奖能提高发展台阶
  对职业院校而言,技能大赛奖牌(特别是金牌)是含金量最高的奖项。对职业院校教师而言,如果在技能大赛中获奖,特别是在省赛及国赛中获一等奖,获奖教师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会成为引领学校乃至一个区域该专业发展的品牌教师。当获奖教师成为该专业的品牌教师后,他们会站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价值,追求更高的教育理想。例如:有更多对外交流的机会,在评优评先、申报职称及人才项目时获得更高的加分,走上管理岗位带领团队共同进步……。所以,在技能大赛中获奖,能极大拓展教师的发展空间。
  (四)赛后能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
  无论哪一级比赛,进入赛场的教师都是学校层面精挑细选、经过刻苦磨炼的优秀教师。赛前及赛中,选手之间是竞争关系。比赛后,竞争关系基本都变成了朋友关系,确切地说变成了相互学习的资源。在备赛过程中,参赛选手互加微信或建一个微信群,在赛前及赛中,大家联系并不多。但在赛后,大家会不遮不掩地相互交流切磋,并能长期保持联系。对参赛教师而言,每参加一次技能大赛,都丰富了自己在专业发展上的人脉,拓展了学习资源。从这一角度而言,参加技能大赛对教师个体具有深远的价值意义。
  二、过度重视获奖致使“参赛”与“教学”失衡
  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赛事,积极参赛并争取在竞赛中获奖,是学校及参赛教师应有的态度。但是,对获奖的重视程度应该有个度。调查显示,很多职业院校对技能大赛获奖的重视程度都存在“过度”的倾向。当重视过度时,“参赛”与“教学”失衡的现象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一)将获奖纳入对学校的考核致使技能大赛被高度重视
  目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各项考核中,都将技能大赛的获奖情况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赛事级别越高、获奖等级越高,学校获得的考核加分就越高。在这样的考核导向下,每所学校都对技能大赛给予高度的重视。学校为了教师及学生在技能大赛中获得好成绩,又把考核指标分解到系部,系部再分解到教师个人。考核指标层层分解,对技能大赛的重视程度也就层层加码。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在技能大赛中投入的精力过多时,教学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甚至会出现“参赛”与“教学”的失衡。
  (二)奖金过高导致教师对参赛的重视程度超过教学
  每一个参赛选手都以获奖为目的积极备赛,每一所学校都想让本校参赛教师能多为学校拿回几块奖牌。所以,为参赛教师创造最好的备赛条件,拿出诱人的奖金对获奖教师进行奖励,是很多学校的普遍做法。调查显示,很多学校对获省赛或国赛一等奖的教师都会给予上万元甚至数万元的物质奖励。以省赛一等奖奖励5万元为例,这个数额几乎超过教师全年的绩效工资.高额的奖金对教师参赛有较大的激励作用。如果在国赛中获奖,奖励就更高了。高额的奖金,很容易导致参赛教师对大赛的重视程度超过教学。
  (三)获奖后发展空间宽广致使教师对参赛的重视程度超过教学
  在职业院校,如果不参加技能大赛,想在教学中有所成就以及通过教学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并不容易。如果在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以在省级及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为例,获得金牌的教师一定有强大的实力,他们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让学校的专业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了最大化发挥获奖教师的引领作用,很多学校都会成立技能大赛工作室,让获奖教师作为工作室领衔人引领团队共同参赛;还有些学校让获奖教师走上管理岗位,发挥其更高平台的引领作用;还有些学校将获奖教师作为学校的标杆及品牌教师,加大对他们的宣传力度。
  (四)获奖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没有得到较好利用
  作为对获奖教师成绩的肯定与激励,奖励、重视及重用获奖教师,给予他们一定的待遇、荣誉、头衔等有其合理性。让他们成为学校师资队伍的一块王牌,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名片,也无可厚非。但是,部分学校只将获奖教师当成学校的品牌进行奖励、提拔和宣传,却忽略了获奖教师的教学职责及其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引领,部分学校甚至出现了获奖级别越高获奖教师就离讲台越远的现象。部分获奖教师的工作状态由原来的对教学、产品及技术的极致追求,转为忙于下一个赛季、忙于行政管理、忙于到处作报告,导致他们离讲台越来越远,离教学一线越来越远,在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中的辐射作用打了折扣。
  三、如何在技能大赛中平衡好“参赛”与“教学”的关系
  举办技能大赛并非仅仅为了获奖把参赛选手按照技能的高低划分成几个等级,评出奖项等第,并非以拿奖牌为唯一目的。因而,在技能大赛中获奖也好,准备参加比赛也罢,不能为了参加技能大赛忽视教学。为了让技能大赛更好地引领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职业学校在高度重视技能大赛的同时,一定要平衡好“参赛”与“教学”的关系。
  (一)对技能大赛的目的要有清醒的认知
  不可否认,职业院校没有类似于分数及升学率这些短期内能够体现教学业绩的指标,部分急于出成绩的学校就把着力点放在年年都举办的技能大赛上,把金牌及奖牌总数在省内同类学校排名看成是参加技能大赛的主要目的。职业院校应该重视技能大赛,但不能以急于出成绩为目的。当参加技能大赛的目的发生错位时,必然会产生“参赛”与“教学”之间关系的失衡。对此,职业学校应该在全校范围内对参加技能大赛的目的形成统一共识,让全体教师认识到:积极备赛及在技能大赛中获奖只是参加比赛的副产品,为参赛选手提供技能操作及专业教学方面的交流平台,为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提供引领,为相关行业的发展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让参赛教师看到更广阔的天空,看到前沿技术赋予学校教学的新使命,看到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看到高技能选手的精彩展示,参赛选手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在技艺切磋中提高教学质量才是举行技能大赛真正的目的。
  (二)选拔参赛选手要尊重教师成长的节律
  教师参加的技能大赛与其他行业面向技术人才举办的技能大赛,其目的是不一样的。行业技能大赛的主要目的是选拔高技能人才。面向教师的技能大赛,其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目前,参加技能大赛的教师大多是30岁左右的青年教师,按照教师的成长节律,青年教师成长的土壤是课堂教学,没有经过扎实的课堂教学的磨炼,难以打牢成长的根基。如果让参加比赛的青年教师长期少上课或不上课,即使他们按照比赛要求练就了类似于行业技能大赛的过硬的操作技能,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行业高技能人才,但若不能将自己的技能很好地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不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因此,学校在选拔参赛选手时,应尽量选拔工作时间5年以上,有一定的教学根基,教学能力相对成熟,且能将备赛及参赛过程中的经验带回来,具有引领其他教师共同成长的骨干教师。对于工作时间不长,且有较强参赛愿望的青年教师,学校应加大对这部分教师的培养力度,让他们在站稳讲台、做好班主任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保障训练的条件。当他们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成熟教师时,再将其送入赛场。
  (三)要理性对待获奖教师的后续发展
  在省赛及国赛中获奖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大奖的获得既是参赛教师凭借勤奋、刻苦及工匠精神等优秀品质练就的内功,也是学校师资建设能力及教师团队合作能力的综合体现。给获奖教师一定的奖励及荣誉是对他们的肯定与激励,有助于他们站在新的起点向更高的高峰攀登。但是,当荣誉、奖励及提拔都集中笼罩在他们身边时,会改变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让他们的成长节律发生断裂,部分教师在各种荣誉光环的笼罩下很容易走向浮躁和急功近利。对此,学校要以让获奖教师后续发展最优化为原则,根据获奖教师的潜能,理性对待他们的后续发展。如果获奖教师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在尊重本人意愿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将其提拔到管理岗位;如果获奖教师在操作技能提升上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应为其创造条件让他们的技能水平由优秀走向卓越,并让他们的技能水平对学校教学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因人而异对待获奖教师的后续发展,能够让获奖教师个体及学校教学双赢。
  (四)平衡好“参赛”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对获奖教师的过度奖励、提拔和宣传,让部分中青年教师不顾自己的实际加入一个又一个赛季的备赛训练中。在漫长的备赛过程中,教学让位于训练渐渐成为被学校默认的做法。有些技能大赛的种子选手几乎不用上课,有的甚至多年不上课,他们的全部工作就是备赛。在备赛过程中,学校不仅为他们提供充分满足训练所需的仪器设备及耗材,还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更好的学校训练。参赛教师应该集中精力进行赛前准备,适当减少参赛教师课务也有其必要性。但是,若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停掉参赛教师的全部课务,让很多班级由于参赛任课教师较多,经常出现无人上课的情况,导致“参赛”与“教学”变成你高我低的“跷跷板”,这样的状况违背了技能大赛的初衷。所以,为了让技能大赛的初衷得到更好的彰显,必须要平衡好“参赛”与“教学”的关系,真正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技能大赛为载体促进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
  (五)充分发挥获奖教师在教学一线的辐射作用
  但凡参加过技能大赛的教师,一定会在训练及参赛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这些在备赛及参赛过程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不应仅属于教师个人,而应成为学校重要的教学资源得以最大化的利用。通过教师团队、教研室、系部等教师成长共同体,将参赛教师在技能大赛中习得的理念、能力与方法,传播给学校其他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此外,参赛教师在学校教学中的辐射作用不应仅仅局限在引领专业教研室等教师团队建设层面,还应辐射到课堂教学、辐射到学生。例如:通过公开课,向本专业教师及学生展示自己通过技能大赛习得的能力及水平;在对学生的实训教学中,渗透技能大赛对技能与产品精益求精的高标准、严要求;将技能大赛中的所见所闻向学生进行介绍,开阔学生的眼界。因而,无论是备赛教师,还是获得大奖的教师,都不能远离教学一线。特别是获得省赛及国赛一等奖的教师,让他们成为引领学校专业建设的首席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导师,才是他们最高的发展目标。
  (六)让获奖教师成为学校的首席教师
  把技能大赛中的获奖教师作为学校的品牌教师,其品牌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对外交流中,重要的品牌价值应该是成为学校的首席教师。基于获奖教师是教师中的少数这一实际,很多学生在校几年都不一定听过获奖教师的课,但学生在校的几个重要节点,例如:开学典礼、新生入学教育、毕业典礼、学校重大活动、见习实习动员会……,必须要有首席教师的身影。首席教师不仅要参加学校的重大活动,还应利用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及工匠精神培养的教育。作为学校的首席教师,必须要密切关注国家及地方职业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并根据政策对学校的教学改革献计献策;作为首席教师,必须要密切关注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学生的技能素养之间的契合度,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作为首席教师,必须要让自己在“双师”发展中两手都要硬。让获奖教师扎根教学一线,成为学校教学中的品牌,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引路人,才能让技能大赛真正实现以赛促学。
  (七)加强对技能大赛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研究
  对于技能大赛的管理方及承办方而言,不要将每年一次的技能大赛看成是阶段性的例行公事,要将技能大赛看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将其放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认真组织每一次比赛。为了让技能大赛切实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应加强对技能大赛的研究,鼓励有相关研究兴趣及能力的教师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关系的研究;2.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促进作用的研究;3.技能大赛与课程建设之间关系的研究;4.技能大赛与学业评价关系的研究;5.技能大赛对教师高层次发展的权重关系的研究;6.技能大赛对促进学风校风建设的影响等。只赛不研,是无法让技能大赛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走深走实的。只有通过研究,才能在理念上提高对技能大赛的认识;只有通过研究,才能寻找到技能大赛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
  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中重要的赛事活动,其积极作用是显著的。但是,还存在很多短板亟待解决,其中较为突出的短板是大赛与教学不能充分融合。如何补短板?不仅关乎技能大赛的价值,也关乎职业教育的系统发展。所以,如何平衡好“参赛”与“教学”的关系,不仅是每个参赛教师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教育管理部门、技能大赛举办方、学校等各相关主体都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