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化工作 >> 技术中心 >> 内容

微课创始人胡铁生:中小学微课慕课建设误区与发展建议

  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ICT)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进入到Web2.0的移动互联的“微时代”: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访谈、微媒体、微文明、 微学习等“微”概念正在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微课与慕课,是一个近几年来继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会性软件之后风靡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已逐渐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并伴随着“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学改革项目的开展,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
  一、慕课与微课的区别与联系
  发端于2011年美国的MOOCs(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中文译名为“慕课”), 其宗旨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或组织发布于互联网上的优质免费开放课程。借鉴Moocs的定义,2010年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在国内率先提出的“微课(程)”概念,可理解为Mini Open Online Courses,也即是微网络课程。目前,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慕课的课程更多倾向于高校和成人教育,而微课则更适合于中小学(含幼儿教育和中职教育),虽然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但其核心理念是一致的:以某门学科的知识点为主要教学内容,并且是围绕/针对“学科知识点”和“教学环节”来精心设计制作,以系列化、专题化的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开放(以免费为主)、在线(无地域限制,消除了学习者时空使用障碍)且规模大(包括课程数量和用户群)。
  近年来,发端于我国本地化的“微课”和来自美国的舶来品“慕课”,由于其本质特    征和核心目标(开放共享、促进教学方式变革、提升学习效果)的一致性,两者的名称和应用具有“相互整合和统一”的趋势。如成立于2013年9月的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就是研究与开发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并推动慕课在各领域高质量地得到实施的学术性组织。其下的“C20慕课联盟”,是指汇聚20所国内最著名高中,借助于慕课平台,教师可以实施“翻转课堂”,实现学校教学模式的变革,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环境。该组织运行不到一年时间,无论是在慕课(微课)资源建设、合作机制探索、翻转课堂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国的微课经历了“微资源构成”—“微教学过程”—“微网络课程”三个从低到高、不断完善的发展认识和发展阶段。2010年,笔者基于传统资源建设存在的“自上而下”“大而全”“以教为主““交互性差”等诸多弊端而提出诸多微课理念,其定位从最初的“一种新的资源构成方式和类型”(微型资源构成)发展到“一个简短、完整的教与学活动过程”(微型教学活动),最后提升到“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在线网络学习课程”(微型视频网络课程,既有教学资源又有教学活动过程),体现了对微课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第三阶段的“微型视频网络课程”概念,是微课发展的高级阶段和表现形式:微课概念的内涵丰富了,其功能和作用也就更丰富了——不仅可以服务和提升教师的“教”,更能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也是当前构成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背景下社会每个公民进行个性化、自主性学习的有效资源。
  二、微课(慕课)的概念与构成
  笔者认为: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实验、任务等)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微课具有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构成多样;学习情景真实、交互性强;注重教学设计、适合自主学习;制作技术简单、使用灵活方便等,使用方式多样,并全开放共享、数量众多等特点。
  单个知识点微课的资源构成可以用“非常4+1”来概括。“1”是指微课的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微视频,中小学微课一般为为5-8分钟,高校微课在15分钟左右),“4”是指与微课教学主题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微教案/微学案)、教学课件(微课件/微学件及相关拓展资料)、练习测试(微练习/试题/思考题等)、反思与评论(教师的微课教学反思、使用建议及微课发布后用户的观后留言、评论等)。值得说明的是,微课并不是上述资源的无序“堆砌”或简单组合,而是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形成一个半开放的、情景化的、动态生成的虚拟在线学习与交流环境。
  三、我国当前微课(慕课)制作过程中的误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部门、中小学校、高校、教育企业和教育研究机构认识到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开发、应用和研究微课的热潮。微课开发技术越来越普及,微课数量不断增多,新的应用模式正成逐步形成。笔者认为:微课不仅是一种新的“课堂”表现形式,更应该是一种新的“课程”资源形态。越来越多的微课实践和研究表明:微课的制作并不仅仅一个技术开发过程,更应该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精细创意的教学设计方法指导下进行了一项创造性工作,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人”(教师)。没有教师精心教学设计理念支持下的微课作品,顶多只能算是一个外表华丽、中看不中用的精美“视频式课件”,仍然摆脱不了传统课堂的“翻版”或“束缚”。当前微课制作过程中的误区主要有:
  一是相当多教师对微课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够,仅认识到微课的“外表”(微、短、小)而没有掌握其“本质”(一种支持学生自主个性高效学习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如部分老师开发的微课基本等同于“课例片段”(从传统一整节课例中截取一段)、“微型视频”(只是视频时间短但内容发散、主题不聚焦)、“微型讲座”(以教师大头像为主不考虑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的灌输式传递式讲座),或者是“浓缩课”(把一节40或45分钟的传统课压缩10分钟内的微课,内容和环节一个不少,只是去掉思考、自学和互动时间)。
  二是许多教师把更多重心放在微课制作技术上,而忽视了微课的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如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视频拍摄(强调双机或多机拍摄、甚到采用昂贵的智能自动录播系统、视频技术),注重视频声音和画面的精美,后期编辑时间和精力投入过多,甚至把教师的讲解师生活动全程对话都打上字幕(主要教学环节或小结的字幕提示是必要的,但全程字幕会增加学生的阅读负担而分散对教学内容的思考),而对微课的内容选题、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核心环节却重视不足,导致微课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并不佳。
  三是现有微课的资源构成单一,仅提供了单个个知识点教学的视频片段,没有提供相应的配套教与资源资料,不利于师生的学习、观摩和研究。微课虽“微”,但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过程简短但结构完整”。因此,在微课建设过程中要体现微课的完整性与结构性:除了重点建设好“微视频”外,还要提供或完善4个方面配套及拓展的“微教学资源”(如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微课才可能发挥更大的学习效益。
  四是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导致微课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质量良莠不齐,没有形成专题化或体系化的微课程体系。微课平台相对落后,仅是一个资源征集、管理和发布系统,对学习者的个性化和有效学习(如学习进程记录、学习基础诊断、学习效果评测、资源个性化推送、在线答疑解惑等)支持不够,与美国可汗学院的基于大数据和智能服务的“一站式”平台相去甚远。此外,学习者对于现有的微课使用方式单一,大多数据用户只是点播观看或观摩,没有能够发挥微课的综合效能。微课的数量虽多,但零散分布,与教材不配套,类型单一(以讲授式或解题型为主,实验型、探究型、活动型等其他类型微课少),没有形成专题式、主题化、系列化的微课程体系,微课对的移动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远未普及。
  四、发展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微课程的创新教学设计。良好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当前要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课程的对象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自主高效学习为中心。此外,微课程的设计关键是要从教学目标制定、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制作出“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微课设,确保微课程能够适满足学习者的实用、易用和想用的直接需求。
  二是要加强微课的应用环境平台的开发,整合与汇聚整个区域的微课资源,使其产生集聚效应。因为一个基于知识点的单独孤立的微课是发挥不了作用的,只有融入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微课应用平台/系统中(如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http://www.c20.org.cn/)才可能被广泛利用;
  三是要在注重对单个知识点的微课开发同时,更要注重对某个学科系列化、专题式、结构化、完整性的微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根据自己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开设的相对完整的、系列化专题式的微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既能基于知识点的有“针对性、查缺补漏”式学习,也能选题某此学科/专题开展连贯性、完整性的建构式微课程学习,而不至于获得的只是零散杂乱的不成体系的知识,这是当前我国微课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四是要注重微课程开发的团队协作开发,提高微课(特别是专题化系列化微课程)的建设水平与开发效率,避免教师个人或学校闭门造车、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
  “微课”是伴随教育信息化发展到web2.0时代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资源类型与表现形式,对于推进我国优质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全面融合应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提升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胡铁生,微课创始人,广东省名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华南师范大学育硕士研究生导师。一直从事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等工作,近年来致力于中小学微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推广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技术实践经验,在《电化教育研究》等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文章20多篇,其中6篇为CSSCI核心期刊,1篇被人大资料中心全文转摘。研究成果《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创新应用研究》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多次担任教育部中小学和高校微课大赛评委,受邀在中小学和高校开展微课与翻转课堂讲座多次。微课建设经验和研究成果对全国中小学、高校和教育企业的微课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引领示范效应。

 
Baidu
map